巴彥縣鎮東鄉榮興村季秀英夫婦來哈爾濱買房,在路邊撿到一個裝有7500元現金的錢包,聯系失主還錢被當成騙子,只好將錢包交到派出所,失主仍然認為他們和警察都是騙子,幾經周折才把錢還了回去。(11月17日 東北網)
有人錢包遺落,好心人拾到主動聯系失主歸還,這本是一件簡單且皆大歡喜的事情。但失主一口咬定好心夫婦的行為不是拾金不昧,而是騙子行徑,即使是警察出面,也仍然認為是團伙詐騙并報了警,讓整個事情變得復雜且啼笑皆非。這“還錢”之路走得可謂費盡周折,但如此離奇的誤會還并不是孤例,在網絡上比比皆是,拾金不昧者被當騙子,輕則不理會,重則反而遭辱罵、報警。這有失主小題大做,過度警惕的原因,但也頗耐人尋味,值得我們深思。現在,雖達不到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但為何連讓人們相信“路不拾遺”的傳統美德都成了一個難題?拾金不昧者為何反被當騙子?
筆者認為這反映了我們社會公信力的缺失。懷疑一切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心理共識,政府表態,不信,專家解釋,不信,甚至是最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也統統不信。看見老人摔倒,不敢扶,怕是遇到“碰瓷”,看到街頭求助,不愿幫,認為是專業乞討……在見慣了眾多超越人們之前道德底線的詐騙事件,吸取各種前車之鑒后,群眾也成了“老不信”,不相信更是不敢信,還能有主動聯系失主的拾金不昧者。
這樣的有些略顯畸形的社會共識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媒體報道過度渲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現在的部分媒體過度追求新聞的新奇性,各種詐騙、兇殺等負面新聞屢見報端,著重渲染社會的假惡丑,但對人性的真善美卻吝嗇筆墨。本來社會隔膜和社會冷漠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病,如此重點不平衡、有失偏頗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高了人們對社會危機的警惕度,但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在信息的誤導下,失主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作出錯誤的判斷也就在所難免。
要讓做好事者不再被愿望,要讓人們依然能相信,敢相信,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需要媒體負責人的報道,營造社會良好氛圍,也需要社會核心價值的構建,引導社會大眾的情緒,更需要群眾自身素質的提高,既不輕信,也不亂言,慢慢增強社會公信力,消除社會危機。
|